“我和祖国共成长”——传承中华劳动品质的杨欣悦

作者: 时间:2025-09-28 点击数: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诗经》中“采采芣苢”的欢快劳作,到古训“业精于勤”的谆谆教诲,再到如今劳动者在各行各业的坚守,这份美德代代相传。它不仅是耕耘收获的务实,是“晨兴理荒秽”的坚韧,更滋养着民族的担当与创造力,让中华民族在千百年岁月中始终充满生机与力量。

在我们的校园里,有这样一群同学,他们在完成学业的同时,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用劳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成长篇章。他们热爱劳动、品味劳动、感悟劳动……今天,我们将聚焦24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一班的杨欣悦同学,听她分享在劳动中收获的成就感、对责任与成长的思考,以及那些藏在平凡岗位里的不凡感悟。她说,勤工俭学让我很有成就感。一开始她觉得,勤工俭学这不过是份“弯腰扫地、倒垃圾”的体力活,却没料到,这把扫帚会在往后两年里,为她接住校园里藏在角落的温暖,“看到原本散落着纸屑、草丛里的垃圾,被自己一点点打扫干净,看着早晨的太阳一点点升起,路上的行人渐渐多起来,这比任何表扬都有成就感。”她笑着说“我觉得自己早就爱上了这份工作。”她说,勤工俭学让我理解了“踏实”二字。“勤工俭学的日子让我在重复的小事里,把“踏实”两个字从概念变成了亲身感受。”从一开始的会漏掉地面上的烟头、树叶,到慢慢沉下心,是蹲下处理地面上的垃圾,是随身携带一块抹布擦干净垃圾箱上的污渍,杨欣悦逐渐发现,“踏实”不是应付任务,而是把小事做细——当看到同学扶着干净的扶手微笑,看到地面没有一点杂物时,那种“我把事做好了”的安心,比任何快速完成的“成就感”都更实在她说,勤工俭学让我的责任意识增强。扫帚扬起又落下,365天的重复,365天的坚持,杨欣悦从未想过放弃,“我原先总觉得差不多就行,但是勤工俭学让我做事情会更主动地考虑细节,完成任务时会更加在意是否真的做好了。”对于杨欣悦同学而言,这段在卫生区度过的时光,早已不是简单的劳作,而是一场悄悄发生的成长,责任意识的觉醒,都藏在那些认真对待的小事里。“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正是新时代好青年该有的模样。这份在勤工俭学中收获的踏实与担当,不只是杨欣悦一个人的成长印记,更是无数新时代青年的生动缩影:在每一件该做好的小事里积蓄力量,让个人的成长与校园的温暖、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愿更多青年都能从这份故事里汲取力量,在属于自己的赛道上,以奋斗为笔,书写更有分量的青春篇章!


版权所有:沧州师范学院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