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诗经》“中“采采苯莒”的欢快劳作,到古训“业精于勤”的谆谆教诲,再到如今劳动者在各行各业的坚守,这份美德代代相传。它不仅是耕耘收获的务实,是“晨兴理荒秽”的坚韧,更滋养着民族的担当与创造力,让中华民族在千百年岁月中始终充满生机与力量。
在我们的校园里,有这样一群同学,他们在完成学业的同时,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用劳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成长篇章。他们热爱劳动、品味劳动、感悟劳动……今天,我们将聚焦25级历史学一班高祎恒同学,听他分享在劳动中收获的成就感、对责任与成长的思考,以及那些藏在平凡岗位里的不凡感悟。
周四清扫记:劳动传承与校园守护
一、 初遇清扫:从手足无措到渐入佳境
刚踏入大学校园,带班学长提及勤工俭学的事时,我心里起初满是忐忑,既担心任务繁重,又怕自己难以胜任。但转念一想,劳动最光荣,便坚定地报了名。加入勤工俭学这个大家庭后,我发现这里的伙伴们都充满热情,校园里时常能看到大家忙碌劳动的身影。可准备出发干活时,我却突然意识到自己还不知道卫生区的位置。好在负责人细心周到,带着我们逐个熟悉区域,反复叮嘱清扫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我这才明白,看似简单的劳动也藏着方法。我握着扫帚站在清扫区前,望着齐越楼大转盘的区域,散落的纸屑、枯黄的落叶和草坪里的塑料瓶,让初次接手的我瞬间手足无措,心底泛起“能做好吗”的疑虑。
恍惚间,爷爷奶奶在田埂劳作的身影浮现,他们不论寒暑都把田地打理得整整齐齐,拔草也会一根根清理干净。爷爷“做事拆分着做,总能做完”的话在耳边响起。我深吸一口气,将区域分成三块,从实验楼门口开始清扫,用小铲子刮除粘在地面的糖纸,拨开杂草捡拾草坪垃圾。当最后一片落叶入簸箕,看着整洁的路面,迷茫消散,成就感与信心油然而生。
二、 清扫中的温暖:善意与共鸣的瞬间
清扫时光里藏着不期而遇的温暖。一次,我在捡拾花坛垃圾时,几个路过的同学主动跑过来帮忙,还把自己的包装袋折好收进兜里:“我们帮你一起,能快些做完。”看着他们认真的模样,我忽然想起爷爷奶奶清扫村口公共路段时,邻居们总会主动搭手的场景。原来劳动中的善意从不缺席,这些瞬间让我更坚定了做好工作的决心,也明白劳动从不是孤军奋战。
三、 挫折中的坚持:从失误到成长
清扫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次为赶社团活动,我匆匆扫完主干道就离开,漏了篮球架下的果皮纸屑。被卫生委员指出后,我又羞又愧,甚至想放弃。晚上给爷爷奶奶打电话时,我说起这件事,奶奶温和却坚定地说:“种庄稼漏了一块不施肥,那片就长不好。清扫和种地一样,不能图快省事,得实打实尽心。”
奶奶的话点醒了我。第二天一早,我提前半小时到校,把篮球架下、台阶缝隙、花坛角落等易忽略的地方仔细扫了一遍。从此,每次清扫我都会多检查两遍,确保没有遗漏。我渐渐懂得,凡事容不得马虎,正视失误、坚持改正,就是成长。
四、 劳动的馈赠:责任与守护的初心
坚持周四清扫的日子里,我养成了认真细致的习惯,更读懂了劳动背后的责任与传承。爷爷奶奶用一辈子的劳作教会我,劳动没有高低贵贱,每份认真付出都值得尊重。他们耕耘田地为收获硕果,我清扫校园则是守护共同的学习天地。
如今,我能高效完成清扫任务,还会主动提醒同学:“垃圾别乱扔,咱们一起保持校园干净。”我深知,校园卫生不是某个人的责任,而是全体师生的共同使命。
“劳动最光荣,守护最暖心。”周四清扫早已不只是任务,更是成长的修行。这段勤工俭学的经历,对我而言收获满满。它不仅让我体会到劳动的价值,更教会了我何为坚持与担当。它让我传承了勤劳踏实的品质,学会用行动守护校园。在此呼吁每一位同学:从自身做起,不乱扔垃圾,主动捡拾杂物,用小小举动呵护校园家园,让劳动的价值在共同守护中绽放光彩。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正是新时代好青年该有的模样。这份在勤工俭学中收获的踏实与担当,不只是高祎恒一个人的成长印记,更是无数新时代青年的生动缩影:在每一件该做好的小事里积蓄力量,让个人的成长与校园的温暖、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愿更多青年都能从这份故事里汲取力量,在属于自己的赛道上,以奋斗为笔,书写更有分量的青春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