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发青年之志争做时代新人— 郭赛资 —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诗经》中“采采芣苢”的欢快劳作,到古训“业精于勤”的谆谆教诲,再到如今劳动者在各行各业的坚守,这份美德代代相传。它不仅是耕耘收获的务实,是“晨兴理荒秽”的坚韧,更滋养着民族的担当与创造力,让中华民族在千百年岁月中始终充满生机与力量。
在我们的校园里,有这样一群同学,他们在完成学业的同时,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用劳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成长篇章。他们热爱劳动、品味劳动、感悟劳动……今天,我们将聚焦24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一班的郭赛资同学,听她分享在劳动中收获的成就感、对责任与成长的思考,以及那些藏在平凡岗位里的不凡感悟。
九月秋高气爽,树叶开始慢慢凋零,当我清扫落叶时我才惊觉握着这柄扫帚的日子,不知不觉已过去了一年光景。打扫校园卫生虽是在背后劳动,却实实在在牵起我与校园最亲近的缘分。树叶上未干的露水、早上缓缓升起的太阳、路上经过的车辆与行人的一些细碎时光,都成了我大学生活里最难忘的回忆。
初执扫帚:开启新篇第一次拿起扫帚打扫卫生是大一国庆回来的十月份,勤工俭学岗位分配给我的是四周环绕着冬青,挨着的台阶也种着几棵大树的区域,我们小组成员轮流在早上打扫这片区域。我们以勤工俭学的方式为校园拂去杂质,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增添一抹色彩。在这一年的清扫中,经历了春夏秋冬,我也遇到了趣事,克服了困难,收获了温暖。
清扫趣事:邂逅送花人在日复一日地打扫卫生中,清扫区也会发生趣事。那一天太阳高照,而我们接到学校通知需要拔草,在拔草的过程中,路过一位大哥,他戴着墨镜手里抱着一捧鲜花笑意洋洋地从我们身边经过,我恍然意识到今天是七夕节。他乐呵呵地问我们怎么现在还要打扫卫生,然后不等我们回答就满脸得意地说自己要给女朋友送花,我想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这样的一个插曲在我们辛苦打扫卫生的平淡中添加了一丝乐趣。
克服困难:冬晨与雨日冬天的清晨总是格外冷的,这为我们打扫落叶增加了难度。当舍友还沉浸在睡梦中时,我不得不离开自己温暖的被窝,走向卫生区拿起扫帚开始打扫。冬天的树叶纷纷扬扬地落下,地面上也夹杂着一些垃圾,我们在天还未大亮时清扫卫生区。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下雨天,工作量是平常的一倍,地面潮湿落叶会紧贴着地面,扫帚扫过去总不能一次清扫完毕。那天我们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打扫,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最后我们克服困难,去放打扫工具的屋子里拿上了大扫帚和黑色垃圾袋,这也大大地提高了我们的效率。我们扫好落叶后直接把落叶放进旁边的垃圾袋里收起来,这样打扫的方式效果显著,也节省了我们的时间。
收获善意:温暖的瞬间打扫卫生时也会收到陌生人温暖的善意,这是独属于我们的温暖记忆。那天我们两个人正在打扫卫生,路过一位温柔的老师,她看到我们弯着腰扫叶子就建议我们可以加长扫把的长度,这样就不用太累减少对腰的伤害。她微笑着对我们讲话,即使我们没有践行下去她的建议,但她无意中说的话给我们心中添加一股暖流。我忽然觉得这柄扫帚不仅能扫去垃圾,还能连接起陌生人之间的温暖。
整改清扫:书记的助力在打扫的最后一个月学校加强了对卫生区的监督力度,我们也更加认真地打扫卫生,但也会出现失误。在书记指出我们打扫的不足之处时,我们立即去整改。私下我们也感受到了书记的温暖以及对我们的关爱。通过检查,书记考虑到卫生区的打扫情况为我们增加了人手和工具来帮助我们打扫卫生,同时与我们闲聊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书记的亲切。我们也不会辜负书记的希望,会认真打扫校园的卫生区。
扫帚为媒:校园的回忆每次拿起扫帚清扫时,轻轻扫过树下的落叶,像是在翻阅一本写满故事的备忘录。指尖触到熟悉的纹理,这些藏在扫帚尖、垃圾桶旁、树底的故事以及与路人、同学、老师、保洁人员短暂接触出现在脑海中。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却像校园里的晨光与星光,细碎又明亮,一点点照亮了我的大学生活。这柄普通的扫帚,不是什么华丽的媒介,却让我在劳动里读懂了“踏实”的意义——不是课堂上的理论,不是书本里的道理,而是亲手劳动的认真,是拾起温暖的善意,是渐明的烟火气。
劳动感悟:母亲的谆谆教诲我的母亲对我影响很大,印象中母亲总是不停地劳动,把家里的柜子和桌子擦得发亮,早上我还在睡梦中隐约能听到母亲扫院子沙沙的声音,晚上母亲下班还会在院子里洗衣服。她从未教我“要怎样劳动”,但她用双手劳动的样子,早已让我懂得:劳动不是辛苦的代名词,而是用汗水换得安稳的底气。母亲的劳动,是刻在我成长里最生动的教科书,它从不是刻意地说教,而是藏在日复一日的行动里,影响着我,塑造着我。
如果不是握着这柄扫帚站在校园的晨光里,我不会真切地体会到劳动的辛苦,我大概永远不会知道,卫生区每天会落下多少片叶子,草丛里会藏着塑料袋,地上偶尔也会有学生不小心掉落的私人物品,这些被大多数人忽略的校园角落,都会被打扫卫生的人默默地清扫。自从站在勤工俭学的清扫岗位上,每天遇到不同的人发生不同的事,回忆起来像是在翻阅一本本未完成的故事集,而那柄扫帚,就是翻开这些故事的钥匙。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正是新时代好青年该有的模样。这份在勤工俭学中收获的踏实与担当,不只是郭赛资一个人的成长印记,更是无数新时代青年的生动缩影:在每一件该做好的小事里积蓄力量,让个人的成长与校园的温暖、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愿更多青年都能从这份故事里汲取力量,在属于自己的赛道上,以奋斗为笔,书写更有分量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