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诗经》中“采采芣苢”的欢快劳作,到古训“业精于勤”的谆谆教诲,再到如今劳动者在各行各业的坚守,这份美德代代相传。它不仅是耕耘收获的务实,是“晨兴理荒秽”的坚韧,更滋养着民族的担当与创造力,让中华民族在千百年岁月中始终充满生机与力量。
在我们的校园里,有这样一群同学,他们在完成学业的同时,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用劳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成长篇章。他们热爱劳动、品味劳动、感悟劳动……今天,我们将聚焦24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周蕊同学,听她分享在劳动中收获的成就感、对责任与成长的思考,以及那些藏在平凡岗位里的不凡感悟。
初入劳动队伍,迷茫与信心交织:
初来乍到,面对广阔的卫生清扫区,每一处都需要细致清扫。周蕊回忆当时,她的心中满是迷茫,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能够胜任这份工作。然而,周蕊深知勤工俭学的机会来之不易,它不仅是解决经济困难的途径,更是锻炼自己的绝佳契机,她重新振作起来,不断摸索清扫的小技巧,渐渐地,清扫工作变得得心应手,她的心中已经对这份工作充满信心。
劳动中的温暖与邂逅:师生的关心与支持
在日复一日的清扫工作中,周蕊说,她收获了许多不期而遇的温暖。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清晨,她像往常一样在校园道路上清扫杂物。双手被冻得通红,几乎握不住扫帚。这时,一位老师路过,看见她在寒风中劳作,特意停下脚步,关切地问:“同学,这么冷的天,多穿点衣服啊。”这句简单的问候,让她心头一暖,原本被寒风吹得僵硬的身体似乎也暖和了起来。还有一次,清扫工作量特别大,道路上垃圾很多。令她感动的是,不少路过的同学看见后,都主动弯腰捡起地上的白色垃圾。这些温暖的瞬间,让她更加坚定了做好这份工作的决心。她说,每一次弯腰,每一次清扫,都是在为营造美好的校园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这份工作回馈给她的,不仅是整洁的环境,更是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温情。
劳动中的挫折与坚持:坚守最初的选择
清扫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周蕊也遇到过挫折,也会偶尔产生坚持不下去的意念。周蕊记得,有一次他们负责清扫卫生区遭到了批评,那一刻,她的心里充满自责与委屈,甚至开始怀疑自己选择这份勤工俭学工作的意义,但冷静下来后,周蕊开始反思自己在清扫工作中的不足,她意识到清扫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一个角落都需要认真对待。这也让她加明白,做任何工作,哪怕遇到挫折,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收获成长和进步。
劳动中的自我成长:责任与担当的升华
经过长时间的清扫工作,周蕊收获了许多自我的成长。她说:“曾经的我,做事有些浮躁,缺乏耐心和责任心。但清扫工作改变了我,它让我学会了脚踏实地,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清扫,我都告诉自己要做到最好,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的垃圾。”这种对工作的认真态度,逐渐渗透到周蕊同学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在学习上,她更加严谨细致,在生活上,她更加充满责任感,积极帮助关心身边的同学。当然这一切也都少不了家庭的熏陶,父母勤劳朴实,用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让她深知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也教会了她劳动的尊严和快乐。
“劳动最光荣,只有通过自己的双手挣来的,才是最干净、最值得骄傲的。”父母的话深深地印在周蕊的心里,成为周蕊在劳动道路上的座右铭。周蕊不仅学会了如何高效地完成任务,更体会到了劳动背后的深层含义。那些在清扫工作中的淬炼,最终都成了滋养她成长的养分。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正是新时代好青年该有的模样。这份在勤工俭学中收获的踏实与担当,不只是周蕊一个人的成长印记,更是无数新时代青年的生动缩影:在每一件该做好的小事里积蓄力量,让个人的成长与校园的温暖、时代的发展同振。愿更多青年都能从这份故事里汲取力量,在属于自己的赛道上,以奋斗为笔,书写更有分量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