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诗经》“中“采采苯莒”的欢快劳作,到古训“业精于勤”的谆谆教诲,再到如今劳动者在各行各业的坚守,这份美德代代相传。它不仅是耕耘收获的务实,是“晨兴理荒秽”的坚韧,更滋养着民族的担当与创造力,让中华民族在千百年岁月中始终充满生机与力量。
我们的校园里,有这样一群同学,他们在完成学业的同时,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用劳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成长篇章。他们热爱劳动、品味劳动、感悟劳动……今天,我们将聚焦25级历史二班杨晓震同学,听他分享在劳动中收获的成就感、对责任与成长的思考,以及那些藏在平凡岗位里的不凡感悟。 勤工俭学扫校园:劳动中的传承与成长 步入大学后,我选择了校园环境清扫的勤工俭学岗位。起初只是想借此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可当扫帚握在手中,在校园的道路与角落留下清扫痕迹时,我才发现这场劳动不仅让我学会了技能,更让我读懂了劳动背后的传承与价值。
一、劳动的种子:从父母身上接过的传承我对劳动的认知,最早源于父母的日常。小时候总看到妈妈天不亮就起床打扫家里,地板被她擦得能映出人影,她常说:“家里干净了,住着才舒心,做事也有劲儿”。爸爸则会利用周末修理家里的旧家具、打理阳台的花草,哪怕是换一个松动的门把手,他都会认真地把工具摆整齐,边做边告诉我:“劳动不是应付,要用心做,才能把事情做好。”
二、技能的锤炼:在校园清扫中学会 “会劳动”起初接手校园清扫工作时,我以为不过是 “扫扫地,倒倒垃圾,”没什么技术含量。可真正上手后才发现,“会劳动”和 “能劳动”完全是两回事。校园里的清扫区域分了好几个部分:教学楼前的广场、操场边缘的跑道、图书馆周围的绿化带。不同区域,清扫方法大不相同。广场地面平坦,但行人多,垃圾多是纸巾、传单,用平扫帚一扫就能聚拢;可操场边缘的跑道是塑胶材质,缝隙里容易卡进小石子和落叶,平扫帚扫不动,必须换成齿状的小扫帚,一点点把缝隙里的杂物抠出来。
三、劳动的底气:在实践中学会 “会劳动”刚开始打扫时,我总觉得 “扫干净就行,”可实际操作后才发现,“会劳动”比 “能劳动”更重要。宿舍楼前的晨风吹拂着我的脸颊,步入初冬,缓慢的步伐逐渐走向那令人熟悉的地点,从“懵懂新手”到“干练老手,”我逐渐体会到了劳动的真正意义,切实地感受到了劳动的价值,掌握了多项劳动技能。
四、劳动的馈赠:那些比报酬更珍贵的收获 这次勤工俭学,我每月能拿到 360元补贴,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这是最直接的收获。但比金钱更珍贵的,是劳动带给我的精神成长。一个学期的校园清扫勤工俭学,带给我的远不止每月的生活费,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成长和对劳动的全新认知。
首先是对校园的感情变得更深了。当我看到自己清扫后的道路干干净净,同学们在整洁的校园里散步、学习时,心里会涌起一股强烈的成就感 —— 原来我的劳动,能为大家的校园生活带来便利。
其次是学会了坚持和担当。冬天的早晨,天还没亮就要出门清扫,寒风刮在脸上像刀子一样;下雨天,雨水把垃圾泡得发臭,扫帚也变得沉重。有好几次我都想过放弃,可一想到母亲在寒冷的冬天依然坚持打扫小区,父亲在工地上顶着烈日干活,我就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最后我慢慢地明白,劳动难免会遇到困难,而担当就是不轻易退缩,把该做的事做好。这场校园清扫的勤工俭学,就像一次特殊的 “劳动课。”它让我接过了父母传递的劳动精神,学会了实用的劳动技能,更让我在劳动中成长,懂得了责任、坚持和感恩。未来,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带着这份劳动赋予的力量,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做一个热爱劳动、懂得珍惜的人。 编者结语“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正是新时代好青年该有的模样。
这份在勤工俭学中收获的踏实与担当,不只是杨晓震个人的成长印记,更是无数新时代青年的生动缩影:在每一件该做好的小事里积蓄力量,让个人的成长与校园的温暖、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愿更多青年都能从这份故事里汲取力量,在属于自己的赛道上,以奋斗为笔,书写更有分量的青春篇章。
